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李炳南作品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362#more-3362

人物特寫:弘揚淨土佛學宗師 李炳南

/楊玉鈴

「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這是一代佛學大師李炳南先生親筆寫下的格言,如今鑲掛在台中蓮社李炳南紀念館的牆上,同時也深印在每位弟子的心中。這一句話,道盡這位走過烽火戰亂、大江大海時代的佛學與儒學大師,貫徹一生的研究精神。

李炳南居士(18901986年),號雪廬,弟子尊稱為雪公,從1949年底跟隨國民政府抵台後,一直到往生,足足三十八載的光陰,致力於傳播佛學、儒學、文化等國學內涵。1951年,李炳南創立台中佛教蓮社,不僅傳道教化人心,更興辦各種免費的文化慈善事業,創辦國文補習班,講授「國文」、「論語」、「唐詩」、「易經」、「禮記」等;此外他也協助創建醫院、學校等機構,以傳達「里仁為美」的傳統精神。

李炳南著重生活與學養的實踐,崇尚儉約,生前慣常使用的家居用品,不管是帽子、衣服、公事包,皆 相當樸舊,卻維持得非常整潔。李炳南先生的經學著作,由後代弟子編撰而成,經綸豐富更是時代少見。而今,這些著作也成為華人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目前更進 一步透過數位典藏──「臺中蓮社宗教文物資料─李炳南教化作品與生活記錄典藏計畫」,讓更多人能夠透過網路,線上瀏覽與觀看。

除了學術成就,透過弟子之口,李炳南先生留給後世更多的寶藏,是將儒學身體力行的實踐風範,和關 懷與耕耘這片土地的文化精神。他自來台後,始終未曾回故鄉,他常言:「我比台灣人更愛台灣。」致力於播灑文化種子,這份精神也成為台中蓮社一貫的支柱,有 關國學文化的民間課程,至今不曾中斷。

★採訪者楊玉鈴,受訪者為計畫主持人暨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周玟觀,及前任台中蓮社社長的吳聰敏

念珠及念珠盒。它們這是跟隨李炳南先生走遍大江南北。雪公對念珠相當恭敬,必先淨手才持念珠誦念,因使用頻繁,期間串繩曾斷過數次。

楊玉鈴:當初是如何的契機會投入這個數位典藏計畫?

周玟觀:主要是因為家族淵源,我自小就常跟著家人到蓮社,不過小時候是「拿香跟拜」,不太了解這裡,可是從大專開始,又重新接觸蓮社,才開始被這裡的氛圍所影響,進而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覺得當初最吸引我的,是這裡傳承了「師道」的傳統道德,台上老師講經,學生要起立、敬禮、敬茶,是現代社會很難得體驗的,也是雪公留給我們這些晚輩的重要影響。

後來因緣際會,嘉義大學的紀海珊教授建議應該要將雪公的文物數位典藏,以利保存和流傳,蓮社本身 也已有很完善的文物保存,所以才申請了國科會計畫,去年開始進行數位典藏。這次意外地收到許多當年雪公在世時,流傳在外的手稿與作品,透過交流,很多當年 曾跟著蓮社學習的前輩,也都重新聯絡。

楊玉鈴:您記憶中的李炳南先生是什麼樣子?請分享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帽子、扇子。李炳南先生日常使用之帽子與扇子。樸實無華,他常說讀書人多用腦,腦怕風,故要戴帽。

吳聰敏:雪公本人很慈悲,同時也很重視培育後輩,為了能夠持續不斷地傳承講學與傳播文化使命,他在八 十七歲那年,特別選出了八位弟子,我也是其中一位。我們被要求必須專職學習四年,這期間更須加強「研經」、「言語」、「文字」、「辦事」四科,要求真的非 常嚴格!不過這也是雪公當初的遠見,不以「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而中斷了文教志業。

這段嚴格的培育過程,現在我回想起來,還是回味再三。那時候我們必須在老師面前上台,對著底下聽 眾講述佛學經典,緊張得不得了!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講得很充分,信心十足,下台還是被老師批評得很慘,他希望我們能一直不斷地進步。更不用說,若是雪公自 己上台講課,課前一概不會客,一心一意準備講經內容,這種精神,到現在也深深影響我們做人行事。

楊玉鈴:我們所知李炳南先生一生致力於儒學與佛學的宣揚,當中最大的貢獻與成就有哪些?

李炳南先生在台中居住了廿一年的寓所,取名「寄漚軒」,雪公逝後,於蓮社雪公紀念館二樓原樣展現。家居坪數雖不大,擺設樸實整潔,是許多弟子前來尋師解惑的一方天地。

吳聰敏:我認為,雪公的學術貢獻最大成就,應該是融合儒學與佛學,強調「內佛外儒」的個人修為。除了理論的講解,還必須落實生活實踐。

在佛學的部分,雪公倡導「諸宗並弘,淨土為歸」,破除宗教經典門戶之見,人人可修,各個解脫有份;在儒學則強調「敦倫盡分,約行以禮」,注重日常生活的實踐履行,重視倫理,因此不光只是學養修為,也很重視日常生活的規範、禮儀,學問必須切實履行。

文化方面,雪公從1952年就開始義務講授國學課程,提升傳統倫理道德,導正佛教信仰;日常生活中,更強調「信願持名,求生西方」的淨土法門,讓在家居士可以方便修持。更不用說雪公兼辦的許多慈善事業,像慈光圖書館、菩提醫院和慈光育幼院等,這都影響後來其他佛教團體注重興辦慈善公益事業的風氣。

周玟觀:我總是覺得一個人怎麼可能做這麼多的事!可是了解雪公的生平,其實真的很令人感佩。從太老師創辦民間講堂就可以探知,人們其實不需要太多文憑或追求利益,能夠有這些根本修為才是最重要的。

楊玉鈴:目前或未來正在著手的計畫內容還有哪些?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內包含佛、儒、醫學等學術著作。

周玟觀:我們目前透過計畫,將雪公的講學主題,劃分詩、儒、佛、醫、墨寶等類別,供線上點閱,電子書與其他文化印製品,也陸續製作中;另外,我們在20117月,將於館內常設「數位典藏室」,屆時可提供大專社團、國中小啟蒙班或是一般社會大眾使用、瀏覽更為方便。

這一年典藏計畫進行得相當順利,因為主要參與的人員,都抱持著感恩的心,來協助整理雪公的著作,這種熱誠和確實分工,我想是計畫順利進行的主因。

其實為讓更多人能了解李炳南的著作內容,我們目前建制的後設資料,也找來年輕一代執筆,像是吳聰 敏社長的千金,就有參與整理的過程,她整理完資料還必須給這些前輩們審核,才能歸檔。我們希望透過年輕世代的語言,吸引青年投入佛學傳承,並加深文化的使 命感。未來透過雲端科技,重新認識這位大師的著作與涵養,將這份傳統美善精神,傳承下去。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