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王元化台灣版本/ 《學術集林》

華東師範大學在2008年設 "王元化研究中心"!!!

".....元化先生的父亲王芳荃很庄重地请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曾兰友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曾兰友经过仔细推敲,很慎重地取好名字,他对这名字的解释是:“从《周易》中取出‘元化’二字,每字四画,加上姓氏共十二画,寓意以耶稣基督十 二门徒为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周易》上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愿这孩 子持恒久之道,代圣人立言。”现在看来,曾兰友真是先知先觉。元化先生也很珍惜这名字,用了一生,没有改过。 ....."


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1]),中國共產黨官員、學者、文藝理論家。外祖父桂美鵬,母親桂月華,父親王芳荃

[編輯] 生平

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生於湖北武昌,於1938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黨組成員、上海文藝工作委員會文學處處長、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副社長等職。1955年受胡風事件牽連,受到迫害。1981年平反後,於1983年7月至198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王元化曾任中國共產黨的十二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上海市第七屆政協常委。
王元化是一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思想家、文藝理論家,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當代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術史研究 上開闢新路,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是中國1949年以來學術界的標誌性領軍人物。他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自稱一生經歷了三次大的反思,對於從「五四」以來的中國思想界、知識界、學術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其論點獨立於權力之外,獨立於公眾輿論之外,具有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由於他成長於1920年代清華園,受到當時大學者王國維陳寅恪影響甚深,並專心研讀陳寅恪的著作。一生信奉共產主義的他,晚年對於中國現在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文明的物質化、庸俗化和異化深感憂慮,並引用馬克斯·韋伯的話說過:「世界不再令人著迷。」
他著述宏富,在其6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出版了《向著真實》《文學沉思錄》文心雕龍講疏》*《文心雕龍創作論》《清園夜讀》*《思辨隨筆》**《九十年代反思錄》《讀莎士比亞》《讀黑格爾》等,逝世前《王元化集》(十卷)出版。 1998年,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同年,論文集《思辨隨筆》獲國家圖書獎,2006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

*黑體字的著作有台灣版本 台北:書林 1995等
**《思辨隨筆》序(1992)中談到的海外學人 他們在20多年之後繼續對話 此書應編索引 譬如說談到"契訶夫"的近十筆 分別放在兩處 而它們都是1950年的作品之剪裁


[編輯] 注釋

  1. ^ 徐慶全. 王元化:「五四的兒子」走了. 中國網. 2008年第7期 [2008年5月15日] (簡體中文).

[編輯] 年表

[編輯] 連結




 
王元化先生與《學術集林》
來源:南方週末

作者: 傅傑 最後更新:2009-05-13 20:32:43

除了自己的寫作,晚年的元化先生還在三項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是組織《古文字詁林》的纂錄,二是推動《王國維全集》的整理,三是主編了《學術集林》文叢與叢書。其中耗神費心最多的,還是《學術集林》。

在《新啟蒙》停刊的若干年後,辦一個學術叢刊,成為先生久縈于懷的心願。而上海遠東出版社的楊泰俊社長在扭虧為盈後,也願斥資出版高品位的圖書以振聲名。1994年夏天,《學術集林》第一卷出版,先生在編後記中告白:

刊印這樣一本文叢是編者多年未能實現的願望,現在由於得到上海遠東出版社的支持,終於和讀者見面了。讀者讀了這一卷,就可以知道《學術集林》大概是頗不合時尚的讀物。我們不想遵循目前流傳起來的說法,把學術和思想截然分開。《學術集林》發表的文字,希望多一些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倘不是在非常時期,知識份子畢竟應在知識領域中發揮作用,而不應拋棄自己的本來職責。記得少年時讀到魯迅在抗戰前夕所寫的一篇文章,他說他所能做的仍是運用手中的那支筆,這筆是五分錢買來的,名字叫做“金不換”。這句話很能代表編者今天的心情。我們只是想做一些我們認為有意義而別人沒有做的事。

四個月後,先生又為第二卷寫編後記,更論及:

文叢卷一披載了一些考據文字。關於這方面的問題,編者曾在即將出版的論學集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現摘錄如下:“過去我所深信的所謂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性的說法,其實只是理性主義的過分自信。在歷史的進程中,雖然也可以發現某些規律性,但歷史和邏輯畢竟不是同一的。邏輯推理不能代替對歷史的實際考察。清人錢大昕說訓詁考據乃義理所由出’,即闡明此義。可是長期以來,只有觀點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訓詁考據則多遭蔑視。……不必諱言,過去不少訓詁考據文章,往往流於瑣碎,有的甚至變成了文字遊戲。但不能因此斷言考據訓詁是無用的。正如不能因為有大量假大空的理論文章,就斷言觀點義理是無用的一樣。我不同意把觀點義理置於考據訓詁之上,做出高低上下之分。這個問題不能抽象對待。對於莊稼來說,下雨好還是晴天好,要根據具體情況才能判定。觀點重要還是考據重要,也是同樣性質問題。……我覺得學術工作所採取的不同研究手段,其作用雖有大小,但也應作同樣理解。莊生所謂泰山非大,秋毫非小,也就是闡明萬物並育互不相害之理。這句話隱隱含有平等與自由的意蘊。

可知先生主編文叢,還寄寓了正學風的苦心。


創刊伊始,先生在這年致林同奇教授的信中說:

今年夏天,上海奇熱,為百年所罕見。但我因《學術集林》事,仍揮汗工作,忙極疲極,故友人來信,均不遑及時作複了。我已年逾古稀,精力漸衰,每日工作量亦有限。

他把有限的精力中的一大部分給了《學術集林》。所有接觸過先生文稿的編輯都領教過他對自己的文章是怎樣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而對《集林》的來稿,他也一絲不苟。文叢的編委都是先生邀約的海內外權威學者,而他毫不猶豫地退掉了其中一位老友的來稿。對無力評判的文稿,則特聘專家予以把關。一位知名學者交來研究藏族起源問題的論文,先生指示請中央民族大學的藏學權威王堯教授審查。王先生作了多條批註,認為作者不諳藏文,故多模糊影響之論。經過修改,該文後來在另一家學術叢刊上發表,作者在文末特別對“一位不知名的專家”給他提出的意見表示了感謝。

當然,礙於情面的事偶爾也是有的——一位美籍中國哲學研究名家論中西文化融合與中國文化世界化問題,被先生退了三次,他又鍥而不捨地寄來了第四稿。先生苦笑著稱:雖然還不十分合意,但實在不好意思再退了。

先生的頂真讓作者和編者畏懼。但他也有甘拜下風的時候。跟他性格接近,因而頗多共同語言的林毓生教授寄來《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而後接連發來傳真,對某些段落乃至字句作更動,直到文叢印就,又收到了他再作修改要求的來函。先生大笑著稱:我跟他說,對不起,這回我不能再遵命給你作“創造性轉化”啦!隨之惺惺相惜地補充:這些地方他的脾氣確實跟我很像。


不幸的是,作為文叢和從書的主編,先生卻不能把所有的思考都只集中在學術問題上。

先生在卷二的編後記中就體會到:

在編兩套書的過程中,特別是叢書,使編者感到現在辦一件事真是困難。屬於編務範圍內,甚至包括上述排印問題,雖瑣細或麻煩,尚猶有可說。最頭痛的是要花費大量精力,去排除本不應有的無謂干擾。編者已不年輕,以現在的年紀和身體來說,就成為超重的負荷了。

文叢第一卷發表了余英時先生的《論文化超越》,叢書第一輯也編入了氏的論文集《錢穆與中國文化》,在出版社終審時卻被認為語有違礙。其實余著已由先生作了部分字句刪節。先生特別交代,余先生是很認真的學者,所以刪稿都要我一一傳真給余先生,以徵求同意。最後余先生表示:能理解先生的苦衷,不必再將刪節處傳給他:“只要是王先生刪的,我都同意。”但出版社的尺度與先生有距離——他們甚至把著中提到的郭沫若、白壽彝等大陸學者的姓名都隱去了,以至後來某些智商超常或智商不足的讀者有意無意地產生了誤讀。先生的日記有:

遠東潘龍傑帶來《集林》上次發給編輯部的稿子兩包,其中貼了不少標籤,都是審讀時提的意見,囑我考慮。又送來《集林》樣書十包,印刷尚佳,但編輯處理存在不少問題,需再與楊泰俊談。

當夜先生睡不踏實,次日日記:

淩晨醒來想到《集林》事。我名為主編,實為初審。經我定稿後,還至少要再過三次堂,且同一問題也需回答三次。編輯技術處理極差。只有妥協,辦法是按照潘龍傑意見,印一出版說明,由他執筆。

這個出版說明,是表示文稿的看法是可以討論的,不代表社方的意見。這已使先生不快,但一周之後:

晚間已過十點,突得潘龍傑電話,堅持《集林》登出版說明外,仍將刪改書稿。我責他食言,他謊稱我上次聽錯了他的話,引起爭執,以至大吵。

先生是遠東出版社資深的副總編,工作用心細密,因此對文稿的把握不免特別小心——這自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與出版社某些人不同,他倒是全力支持做《學術集林》的賠本買賣的。先生後來在日記中特別補注:“潘之為人甚正派,我後來對他理解較多。”

但這種傷害雙方的困擾卻反復持續著。在致林毓生教授的信裏,先生抱怨:

此時此地辦一件事極為困難,可謂觸手荊棘。卷三有一篇談《顧准文集》稿被壓下不發,我在卷四中公開此事,以示抗議。現卷四全本壓至現在已半載,又不付梓,說是印刷廠有問題。目前要做成一件事,倘無極大耐心,是會使人氣出病來的。

在先生的堅持下,第四卷的編後記就這樣印出來了:

今年是筆者青年時代所認識的顧准的八十冥誕。顧准以他那艱苦卓絕的毅力和真知,在難以想像的橫逆困境中所寫的凝聚著心血結晶的著作,今天已贏得愈來愈多人的崇敬。……鑒於上海是顧准長期從事革命活動和學術活動的地方,編者於今年十月間趁《顧准文集》出版之際,約請曾在《文匯報》發表過《遲到的理解》一文的作者撰寫了一篇《顧准文集》評介,編入《學術集林》卷三。但不知何故,後來出版社編輯部卻將這篇評介壓下未發,雖屢經催問,既不退稿,也不說明原委,實在使我無法向作者交代,我只有要求出版社編輯部早將此事作出處理並給我一個回答。《顧准文集》在出版過程中曾頗費周折,據傳現初版已售罄,幸而出版社已從新聞出版署領得“條碼”,正準備重印。這部書和它的作者一樣命運多蹇。古往今來凡有獨立思想不肯曲學阿世的人率多不幸。這類記載,史不絕書。卞和懷璧,形殘身辱。伯牙傷逝,人琴俱亡。這實在使人讀後不禁掩卷浩歎,感到悲哀。但不管天地是怎樣忌才,那一代一代如薪盡火傳的至剛至健的大生命是不會消亡的。正如魯迅所說,人類渴仰完全的潛力,總將踏著鐵蒺藜前進。


工作艱難,但成就是顯著的。在第三卷編後記中,先生欣慰地寫道:“文叢雖然才剛剛出到第三卷,但已得到不少海內外學者的關注和獎掖。”季羨林先生讚譽說:“《學術集林》實為高規格高水準的學術文叢,不按時好,樸實無華,然而篇篇內容充實,言之有物,與時下流行的許多刊物,以新名詞、洋名詞嘩眾取寵者迥異其趣。”這是季先生在交《集林》發表的《甘蔗何時從印度傳入波斯》的前記,被先生刪去了。但季先生的表揚並不過分。《集林》發表了章太炎遺囑、陳寅恪《讀〈弘明集〉〈廣弘明集〉劄記》、湯用彤《讀〈俱舍論本義抄〉劄記》等文獻資料,薑亮夫《憶清華國學院》、胡厚宣《訪台歸來憶胡適》等回憶錄,更發表了朱季海《風俗通義校箋》、沈文倬《略論宗周王官之學》、季羨林《彌勒信仰在印度的萌芽》、饒宗頤《〈緇衣〉零簡》、黃永年《從楊隋中樞政權看關隴集團的開始解體》、周勳初《康熙禦定〈全唐詩〉的時代印記與局限》、余英時《民主觀念與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沒落》、王堯《從“血親復仇”到“賠償命價”看藏族的傳統思想與社會變遷》、蔡鴻生《清初嶺南僧臨終偈分析》、姜伯勤《敦煌“令舞”曲拍譜的再發現》、黃時鑒《茶傳入歐洲及其歐文稱謂》、李學勤《〈史記·晉世家〉與新出金文》、裘錫圭《說“格物”》、朱維錚《晚清漢學:“排荀”與“尊荀”》、許倬雲《孔子論仁及其延伸的觀念》、林毓生《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張灝《重談“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杜維明《文化中國與儒家傳統》、周振鶴《漢郡新考》、葛兆光《“清整道教”——關於二至六世紀道教思想、知識與技術的宗教化過程》、姚大力《論蒙元王朝的皇權》等論文。

在第七卷編後記中,76歲的先生慨歎:

筆者去年身體不好,小病不斷,不是重感冒,就是腰痛發作,加之血脂和膽固醇均不正常,雖服藥亦未見下降。尤為麻煩的是三月間得了帶狀皰疹,痊癒後在神經部位留下了後遺症,迄今已近一年,仍時時作痛,陰天則尤甚。除了這些病痛外,生活上也有無法擺脫的困擾。……前人曾感歎人的一生只有很少時間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幼小時渾渾噩噩,成年得為謀生奔走,年老後精力衰退,此外還有嚴寒酷暑之苦,天災人禍之厄,真正可以用到求知與治學上的時間,簡直少得可憐。看起來這似乎是無聊瑣事,但無數人的生命就被這些瑣碎的生活所吞噬了。這真使人感到悲哀。我們這一代人,只能作為過渡時期的人物。希望在學術上有所成,只有期待於將來。

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先生仍在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工作。從1994年到2000年,《學術集林》文叢出版了17卷;叢書出版了兩輯(第一輯包括熊十力《存齋隨筆》、徐梵澄《陸王學述》、余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第二輯包括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周一良《唐代密宗》、李學勤《古文獻叢論》、裘錫圭《文史叢稿》)。要是後來沒有變故,先生也許會不間斷地編下去,在13卷編後記中他還白紙黑字地許願:“我們想在這裏告訴讀者,今後一定仍舊保證每年出版不少於三本。”

但不久後他就知道,所許的願不可能兌現了——先是楊泰俊先生另有高就,奉命調離了出版社;繼而遠東被取消了出版教輔類圖書的資格,財力縮水,終於有一天,繼位的領導來向先生陳述繼續出版文叢的力不從心。

先生表示理解。作為惟一參與了全部17卷文叢編務的助手,我旁聽了遠東出版社兩位社長對先生表達支持出版意向和中止出版意向的兩次拜會,算是見證了《學術集林》由生到滅的全過程。




 
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第1-17卷目錄
時間:200946日 作者: 來源:學術批評網


第一卷,19948
章太炎遺囑 章太炎 1)附:章念馳注釋
量守文鈔 黃侃 13)附:潘重規說明
存齋隨筆(關於大生命部分) 熊十力 23
附:萬承厚跋
《周禮·天官》孫疏校補 陳漢章 60
附:雪克整理後記
論文化超越 余英時 93
精神哲學 徐梵澄 110
格物” 裘錫圭 120
商代通向東南亞的道路 李學勤 132
漢郡再考 周振鶴 142
簡論《文心雕龍》述文之起源 張隆溪 159
吳徽仲名曰慎 樊克政 173
《訄書》發微 朱維錚 180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蔡元培 張汝倫 211
憶清華國學研究院 薑亮夫 232
記牟宗三先生 劉述先 246
顧頡剛遺劄 顧頡剛 254
附:顧潮說明
記殷海光先生 林毓生 264
殷海光遺劄 殷海光 271
評《中國農學史》 胡道靜 313
評《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 周一良 317
學術近著經眼錄   322
中國劄記上篇 辜鴻銘 331
附:朱維錚小引
《學術集林》卷一編後記 王元化 370

第二卷,199412
沈曾植未刊遺文 沈曾植 1
附:錢仲聯說明
讀《弘明集》《廣弘明集》劄記 陳寅恪 14
附:章培恒說明
五石齋日記選鈔 鄧之誠 22
附:王鐘瀚說明
馬一浮遺劄 馬一浮 27
《周禮·地官》孫疏校補 陳漢章 41
略談古代陶器符號、陶器圖像和陶器文字   73
  龐樸 101
王仲任尚書說 朱季海 124
《文鏡秘府論》《文筆眼心抄》解說 興膳宏 165
勉鈴 施蟄存(185
《紅樓夢》閑征姽嫿詞發微 潘重規 190
《孟子字義疏證》與《天主實義》 李天綱 200
《錢穆與中國文化》自序 余英時 223
談陳寅恪先生治史 唐振常 230
梁漱溟與儒家的內聖外王理念 許紀霖 237
《禹貢》與顧譚二先生 葛劍雄 252
憶成都高師 薑亮夫 268
蕭公權先生傳略 汪榮祖 283
故人書簡   286
中國劄記下篇 辜鴻銘 291
《學術集林》卷二編後記 王元化 328

第三卷,19954
卷首:梁啟超遺劄手跡
致王國維劄 梁啟超 1
附:劉寅生、房鑫亮注
上古之開化 蒙文通(7
附:蒙默整理後記
大戴禮記考論三篇 任銘善 12
附:蔣禮鴻(記任銘善)
積微居文集別錄 張舜徽 31
附:張君和後記
《古文觀止》評講錄 呂思勉 35
黃永年筆記並序
沈曾植未刊遣文(續) 沈曾植 102
附:錢仲聯注
關於文化思想問題講談錄 林毓生 124
江西新淦商代遣物有關地理考證 饒宗頤 137
毒蠱初探 詹鄞鑫 147
變文的底蘊 梅維恒 173
《揮塵錄》證誤   197
元廷所傳西藏秘法考敘   239
崔述的古史考辨與周公攝政稱王問題 邵東方 257
自述 王蘧常 285
評《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徐文堪 307
評《上海圖書館西文珍本書目》 龔方震 314
關於近年的反思答問 王元化 320
《學術集林》卷三編後記 王元化 332

第四卷,19959
卷首插頁:馬一浮手跡
希言 馬一浮(1
許廎經籍題跋經部之一 胡玉縉(15
[
]吳格:(《〈許廎經籍題跋〉整理後記》
抗戰後在日所見中國古物報告書 李濟(71
[
]徐文堪:後記
《示朴齋駢體文》未刊集外文 錢振倫(78
(附)錢仲聯說明
彌勒信仰在印度的萌芽 季羨林 125
文化中國與儒家傳統 杜維明 149
《史記晉世家》與新出金文 李學勤(160
《兵車行》寫作年代質疑 唐長孺 171
《正續清經解》編纂考 虞萬里 179
晚清漢學:排荀尊荀” 朱維錚 213
唯識淺說 作者未詳 234)徐森玉手錄
清初嶺南僧臨終偈分析 蔡鴻生 240
俄藏敦煌西域文獻紀略 榮新江 255
洛陽出土唐代波斯僑民阿羅憾墓誌跋 林梅村 284
關於邊疆地圖(遺文三篇)附:葛劍雄說明 譚其驤(300
訪台歸來憶胡適 胡厚宣(312
憶姚從吾先生 方齡貴(318
評米勒兩篇有關藏語的論文  宥(325
評《世說新語辭典》 梅維恒(336
利瑪竇等創制漢語拼寫方案考證 尹斌庸(341
《學術集林》卷四編後記 王元化(354

第五卷,199512
卷首插頁:黃宗羲手跡
兩異人傳 黃宗羲(1
附: 方行小引、顧廷龍跋
老子注 馬一浮(4
附: 虞萬里整理後記
聞宥遣劄(上)  宥(38
附: 張永言前記並注
許廎經籍題跋經部之二 胡玉縉(91
孔子論仁及其延伸的觀念 許倬雲(148
韓詩外傳校箋(卷一至卷六) 朱季海(156
中西文化融合與中國文化世界化 成中英(194
兩漢西域都護考 餘太山(214
古代中國“?” 芮傳明(243
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府君碑額考釋 黃永年(267
泉州出土回鶻文也裏可溫(景教) 墓碑研究 哈密屯 牛汝極(270
敦煌令舞曲拍譜的再發現 姜伯勤(282
新疆古屍的新發現與吐火羅人起源研究 徐文堪(304
茶傳人歐洲及其歐文稱謂 黃時鑒(315
胡厚宣先生與日本學者的交往 胡振宇(338
憶邵循正先生 方齡貴(347
讀《梵學集》 錢文忠(354
《學術集林》卷五編後記 王元化(364

第六卷,199512
卷首插頁:張元濟手跡
張元濟汪兆鏞往來書劄 張元濟 汪兆鏞 1
附: 張人鳳說明並注
劬堂遺劄 柳詒征 23
附:柳曾符引言
商代稱謂中的日名 連劭名 33
《韓詩外傳》校箋(卷七至卷十) 朱季海 44
聞宥遺劄(下)   95
《後漢書》明帝紀章帝紀注匡補 錢劍夫 143
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 林毓生(191
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 朱慶之 223
漢化佛教僧人的法服與常服 白化文 236
中亞古國可薩史跡鉤沉 龔方震 254
序文三篇 錢仲聯 278
龔向農先生傳 姜亮夫 286
陳祚龍校錄敦煌卷子失誤例釋 張湧泉 295
鄭振鐸與戰亂中的文獻 錢文忠 321
評襲取他人著述的學風 楊啟樵(332
《學術集林》卷六編後記 王元化 356

第七卷,19964
 
卷首插頁:繆荃孫手跡
致柳翼謀書 繆荃孫 1
[
]柳曾符前言、注釋
蛾術軒書跋 王欣夫 10
[
]吳格後記
認知·評估·再充 周策縱 52
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 余英時 63
《水游全傳》注序 王利器 93
論明代銅活字版問題 錢存訓 107
卜辭傅說事蹟考 詹鄞鑫 130
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拾補 方齡貴 152
古代中原與內陸亞洲地區的語言交往 劉迎勝 167
經由日本進入漢語的荷蘭語借詞和譯詞   204
國外對於《華夷譯語》的收藏和研究   244
從新出史料看中國禮儀之爭及其意義 李天綱 250
中國古代盲目命運觀的產生及其影響   269
劄記二則 金性堯 285
關於京劇與文化傳統叢談 王元化 288
《章太炎遺囑》釋文校正 汪維輝 320
《學術集林》卷七編後記 王元化 322

第八卷,19969
卷首插頁:李叔同手跡
弘一法師未刊書劄 李叔同 1
[
]丁紅說明並注
中國經學史講義 周予同講授 16)許道勳筆記整理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版前言 朱維錚 82
記陳寅恪先生的幾條未刊批註 錢文忠 91
《風俗通義》校箋 朱季海 95
殷商卜辭與《洪範五行傳》 連劭名 140
楚漢彭城之戰地理考述 辛德勇 156
《春秋釋例·諡法篇》輯說 虞萬里 190
《魏書西域傳》原文考 餘太山 210
血親復仇賠償命價看藏族的傳統思想與社會變遷   237
晚清的反鐵路思潮 王維江 246
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   267
《智顗評傳》序 任繼愈 299
記錢儀吉《錢氏疏草》 沈文倬 303
天祿辟邪與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林梅村 305
鄭思肖與日本 陳福康 312
[
附記]《心史》實是吳井之藏
月氏種屬問題再研究 陳健文(331
評《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 徐文堪 359
評馮志偉新著《漢字的歷史和現狀》 []韋荷雅 366
《學術集林》卷八編後記 王元化 372

第九卷,199612
卷首插頁:俞樾手跡
致周星譽冒廣生信劄   1
[
]顧音海整理按語
讀《俱舍論本義抄》劄記 湯用彤 3
[
]湯一介整理後記
古槐書屋讀本《蕭史青門曲》 俞平伯 13
[
]王水照整理說明
《漢書》考索 朱東潤 24
闇述禮至 沈文倬 54
鯔衣零簡 饒宗頤 66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導言 黃時鑒 69
《孔子家語》劄記 王志平 119
隋書經籍志《道經序》的道教教義及其與《無上秘要》之關係 興膳宏 132
從楊隋中樞政權看關隴集團的開始解體 黃永年 179
汪康年與《時務報》的誕生   196
殷海光與胡適 黎漢基 217
《清初人清詩選集匯考》序 錢仲聯 246
《中國古代避諱辭典》序 潘景鄭 249
種花留與後來人——陳寅恪先生在清華二三事 王永興 251
中亞東部銅器和早期鐵器時代民族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徐文堪 262
評介兩部研究《往五天竺國傳》的新著 董志翹 280
《唐代財政史稿》(上卷)評介 吳麗娛 304
我讀黑格爾的思想歷程 王元化 321
《學術集林》卷九編後記 王元化 334

第十卷,19978
卷首插頁:胡適和諸橋轍次筆談手跡
胡適和諸橋轍次的筆談 胡適 諸橋轍次 1
[
]李慶引言
左右 劉鑒泉 7
李濟先生學行記略 李光謨 17
[
]趙元任及夫人楊步偉和李濟及夫人陳啟華合影
略論宗周王官之學(上) 沈文倬 112
甘蔗何時從印度傳入波斯 季羨林 140
馬王堆漢墓軑侯試論 王利器 146
清初人選清初詩析論 謝正光 179
八角廊簡《文子·聖知》探論   198
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巫術醫方的認識價值 徐莉莉 204
《山海經》劄記 胡文輝 220
麻沸散與漢代方術之外來因素 林梅村 228
Tabγa? 
語源新考 芮傳明 252
韓愈《南山詩》與密宗曼荼羅畫” 陳允吉 268
蒲州刺史充關內鹽池使與景雲政治 李錦繡 282
關於曲氏高昌晚期紀年的幾個問題 孟憲實 298
《崔東壁遺書》和二十世紀初中日兩國的疑古思潮   310
陳寅恪守老僧之舊義詩文釋證──一個富涵思想意義的學術史典掌 胡曉明 325
論章炳麟梁啟超墨蹟釋文書 周策縱 338
《推十書》影印本序 蕭萐父 343
劉鹹炘及其巨著《推十書》 劉伯谷 354
揚州出土突厥語一漢語一敘利亞語合璧景教徒墓碑研究 []NSims-Williams 牛汝極 357
柏林通訊 榮新江 380
評林梅村著《西域文明》 徐文堪 錢文忠 398
《學術集林》卷十編後記 王元化 406

第十一卷,199711
卷首插頁:王國維手跡
王國維家書 1
[
]劉寅生、房鑫亮《前記》並校注
王國維抄校本《綠鬼簿》略論   19
魚藻軒中涕淚長 李德琬──記李哲生一九二六年晉謁王國維先生(27
扶桑為榕樹考 周策縱 30
《史通》三家評校鈔 程千帆題記 張三夕輯錄 41
梁啟超和《清代學術概論》 朱維錚 73
殷商青銅器銘文釋叢 連劭名 117
《周禮》大田官聯考 吳土法 131
《史記·大宛列傳》與《漢書·張騫李廣利傳》《西域傳》的關係 餘太山 162
南北朝末期的文學動向與文選學的興起 []岡村繁 180
《文心雕龍》板本經眼錄 楊明照 206
季振宜《唐詩》的編纂與流傳 周勳初 245
讀《八仙考》後記 白化文 李鼎霞 265
卍符號與古代印度 饒宗頤 294
從幾組漢梵同理據詞看中印文化的早期交往 朱慶之 301
四庫全書本《還?志》提要獻疑 羅國威 318
《回回館雜字》與《回回館譯語》方隅門數目門校釋 劉迎勝 321
讀孔複禮《乾隆三十三年叫魂案始末》 姚大力 342
趙元任年譜(選載) 趙新那 黃培雲 352
《學術集林》卷十一編後記 王元化 403

第十二卷,199712
卷首插頁:納蘭性德手簡梁啟超跋手跡
《詞人納蘭容若手簡》前言 夏承燾 1
納蘭手劄梁跋夏文之由來   5
《周禮》孫疏校補 陳漢章 8
略論宗周王官之學(中) 沈文倬(54
《史通》三家評校鈔(續篇) 程千帆題記 張三夕輯錄 100
致葉聖陶書簡 俞平伯 146
東周金文所見道巫方術 連劭名 155
漢代中國輿羅馬帝國關係的再檢討 邢義田 169
尹灣漢簡(神烏傅)箋釋 虞萬里 203
沈約任防年譜 羅國威 226
唐代嶺南道政治地理二題 張偉然 290
蝦夷雜識  ? 301
角先生考一一從緬鈴說開去 劉以煥 320
行帷、坐障考 陸錫興 337
聲音相訓與辭書訓釋 徐時儀 346
評榮新江著《歸義軍史研究一一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 楊繼東 369
評馬西尼著《現代漢語辭彙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 []  376
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敬悼嚴耕望學長 余英時 383
《學術集林》卷十二編後記 王元化 391

第十三卷,19985
卷首插頁:陳寅恪手跡
記陳寅恪遺墨 李德琬 1
護國軍志(第一至第四) 薑亮夫 8
關於詞典編纂問題致曹先擢同志的兩封信 魏建功 56
再論《辨奸論》非蘇洵所作——兼答王水照教授 鄧廣銘 74
清整道教”——關於二至六世紀道教思想、知識與技術的宗教化過程 葛兆光 91
大月氏西移與貴霜王國的建立 閻宗臨 138 附:榮新江《按語》
從新鄭出土禮樂器論春秋史事與禮樂制度 郭偉川 158
《天問》劄記 王志平 176
李訓鄭注與牛李党人——甘露事件研究之四 盧向前 186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徐光啟佚作《造物主垂像略說》 李天綱 208
從三峰鐘板的恢復說清高宗對世宗時事的翻案 黃永年 222
中國近代工商業社會形成中的美國在華教會高等教育 王立誡 239
談畫隨筆 童書業 266
《養晴室遺集》後記 白敦仁 278
《江山萬里樓詩鈔續集》序 錢仲聯 282
評《校注》 董志翹 284
《學術集林》卷十三編後記 王元化 305

第十四卷,199810
卷首插頁:錢玄同手跡
致潘景鄭書 錢玄同 1
[
]潘景鄭題跋
校定《管子·侈靡篇》   10
[
]王繼如整理附記
恩師錄 薑亮夫 57
(附)《四先生合譜》敘錄
民主觀念與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沒落 余英時 78
李德裕及其文集的整理研究 傅璿琮 周建國 100
郭茂倩與《樂府詩集》 王運熙 126
永青文庫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訂 岡村繁 133
亭林酒--顧炎武事蹟考述之 謝正光(174
帝辛甲骨所見殷宮秘史 林梅村 184
《小雅·大田》--詩經名物新證之七 揚之水 223
關於項元汴之家世及其它 陳麥青 246
薛福成與《瀛環志略》續編 鄒振環 271
書影概說 林申清 291
《中美書緣論叢》前言 許倬雲 308
錢存訓先生《中美書緣》讀後記 吳相湘 311
一個重大的科學前沿問題--《人類基因的歷史與地理》讀後 徐文堪(313
內藤湖南與沈子培二劄考   324
摩尼教研究之展望 林悟殊 334
《學術集林》卷十四編後記 王元化 352

第十五卷,19991
卷首插頁:聞宥手跡
錢大昕佚文兩篇 郭建中、孔祥瑞整理注釋 1
致徐中舒論學書劄   6
[
]張永言《前記》、徐亮工《整理後記》
護國軍志(第五至第九) 薑亮夫 46
《保卣》銘文考釋中的幾個問題 高智73
道安避難行狀考 方廣錩 87
《文心雕龍》評本批語彙輯 黃霖輯校 132
永青文庫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訂(續篇) 岡村繁 170
再論《辨奸論》真偽之爭 王水照──讀鄧廣銘先生《再論非蘇洵所作》 234
摩尼教朝拜日夜拜月研究 馬小鶴、芮傳明 263
論蒙元王朝的皇權 姚大力 282
七夕節的起源   342
簡牘辯疑 俞忠鑫 375
釋陳寅恪古典今事解詩法 胡曉明 379
懷念英華早謝的吳其昌同學 戴家祥 397
讀《古代中國與世界》 邵東方 404
《學術集林》卷十五編後記 王元化 425

第十六卷,199910
卷首插頁:呂思勉手跡
呂思勉手劄  穎整理 1
五石齋日記(一九三三年五月份) 鄧之誠 6
在日本新發現的王國維詞曲研究資料  慶(16
王國維手抄手校詞曲題跋校語 21
天下一中國四夷--作為思想史文獻的古代中國的世界地圖 葛兆光 44
《聖諭》《聖諭廣訓》及其相關的文化現象 周振鶴 72
試論北齊之亡 王小甫 120
雍正繼統新探 楊啟樵 161
《文心雕龍》評本批語彙輯(續篇)  霖輯校 195
從《酒德頌》看魏晉人的新酒德觀 張伯偉 231
論沈曾植三關說的詩學旨趣與學術品位 查屏球 248
尹灣漠簡《神烏賦》訂詁 羅國威 273
白頭海外說《紅樓》--《紅樓夢案:棄園紅學論文集》自序 周策縱 284
平田昌司《徽州方言研究》序 魯國堯 293
《孟子》引語研究   306
摩尼教朝拜日夜拜月研究(下篇) 馬小鶴、芮傳明 326
評林梅村新著《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 徐文堪 344
 
第十七卷,20004
卷首插頁:章太炎手跡
錢大昕佚文續二篇 郭建中   楊浩愚整理注釋 1
章太炎手劄 林申清整理 9
張元濟未刊跋文 張人鳳整理注釋 23
中國現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孫子兵法》 何炳棣 33
《文子》的再考辨 胡文輝 65
論《大學》中的致知格物” 連劭名 88
百年來的中國古文獻研究 黃永年 98
康熙禦定《全唐詩》的時代印記與局限 周勳初 152
《傳書堂藏善本書志》寫作經過及有關尺牘系年考 吳修藝 170
《七哀》解題及申論 朱曉海 205
論隋唐政治制度與軍事政策 郭偉川 232
最初的印歐人:吐火羅一月氏人及其中國故鄉 []AK.納拉揚 259
摩尼教宗教符號明珠研究--帕提亞文mwrg’ryd (珍珠)考 馬小鶴 290
羅沙比《忽必烈傳》及《劍橋中國史》相關部分史實商訂 陳得芝 302
《碩人》鏡考 陸錫興 324
王羲之重要傳本墨蹟述略 陳麥青 344
憶聞一多 薑亮夫 360
讀莊小劄   365
悼念本文叢編委史華慈教授 370


學術批評網(www.acriticism.com)發佈 200946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