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多情六十年--新亞書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內在的自由──新亞校園生活今昔剪影》;困乏我多情 —— 從錢先生給中學生的信說起 撰文:盧瑋鑾(筆名:小思)《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 (夏曉虹)

困乏我多情 —— 從錢先生給中學生的信說起
 
昨日 19:01
 

別小看寥寥數語的一封信,情之厚重,盡在其中。無情者都能說漂亮大話,就偏偏寫不出幾句輕輕而情重的叮嚀。新亞校歌中「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正是創校者念玆在玆,及對後來人諄諄教誨的靈藥。

Image description

撰文:盧瑋鑾(筆名:小思)

有些話需從頭說起:一九六一屆中文系畢業生,許多師兄師姐都是初進師門師弟妹仰慕的,黃漢超是其中一位。我們都稱呼他師傅,因為他是螳螂派大弟子,逢新亞有什麼慶典,總見他在台上大顯身手。他更是錢先生、牟潤孫先生的出色學生,堪稱文武雙全。他的太太林波也是同系同屆同學。

我和林波早就認識,她在真光中學時是莫可非先生的學生,莫先生說她中文優秀,常叫我們一起飯聚聊天。但她婚後去了美國,我們便疏於通訊了。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師傅久病不治去世。〔《新亞生活》四十七卷第一期「訃告」欄誤記二○一九年七月離世。〕我深知林波個性,離天隔海的多餘安慰話,不止沒用,反給她添煩,故我沒說什麼。

二○一九年二月她來電郵,告訴我她正在整理師傅書房,傷情處處不必說,為難是書刊山堆,不知如何處置。四月初她說:「我每天到書房徘徊一會。最難處理的是他和老師們的信件。」不久,她用附件傳了一封信給我,並說:「我只抽出一件給你看。⋯⋯我把錢老師的信電郵給你的另一原因,是想你知道早期新亞如何培訓學生。」以下是錢先生寫給正在培正中學讀高中三年黃漢超的一封信:

     漢超先生

     六日來書奉悉  拙著近三百年學術史  鄙人自藏有一部  足下求閱此書  盼來一談  可就便借去  此間研究所或可再版此書也

     穆每天上午多到校有課  星期二五下午亦有課  盼能於上課前後與足下一面  如能先通一電話約定時日  可免往返相左

     專此順頌

     日祇

                                                                                                                        錢穆啓  十二月八日

這是一九五六年國學大師寫給一個素未謀面中學生的信。

應該不久,中學生就聯絡上訂好見面日子,大概孩子有點心怯,他培正中學中文老師錢䇛友先生竟主動陪他前往。再隔不久,中學生在舊書肆買得此書,拿去請錢先生簽名,錢先生為他寫了一段鼓勵話,也許正是這幾句話,鑄就這中學生決志進入新亞的機緣。

Image description

書還未到我手,林波就向我交代說:「先把這本書的來源傳給你看,然後再把書本寄給你處理,可以嗎?這是漢超非常喜愛的,我不能再保留了!」

看似簡單幾句話,卻蘊藏着無限情意,這真是身受重託,我一直在思量該如何把件事呈現方最合適。

空想太多,竟無從入手。一天翻開錢先生《新亞遺鐸》,讀着讀着,突然讀到錢先生談到〈新亞精神〉:「究竟什麼是我們所謂的『新亞精神』呢?這大家苦於沒有一確切而具體的回答了。」這一說,正好點中許多新亞人的心病。讀細此文,到最後一段:「你們現在只在模糊中覺得有此『新亞精神』之存在。我盼望你們能繼續深入地把此一精神鮮明化、強固化、具體化、神聖化,大家在此一個精神下,不斷努力地上進。」我恍然大悟,新亞精神就在這封給中學生的信中、在書頁題字中。

如讀朱少璋主編的《沈燕謀日記節鈔及其他》,就知道一九五六年,錢先生十分忙於應付農圃道新校奠基、落成典禮、處理複雜校務與人事、向香港教育司爭取辦新亞中學等等工作,又要周旋於資助新亞的美國人、控制新亞行政的英國殖民地官員的各種會面中,此外還要上課。但對一個中學生來信借閱書一事,竟如此細心一一交代,這就是「精神只是指的那憑借現實來運用而有所作為的,那一種經過與表現。」還有什麼比這一封細意叮嚀的信更具體化?但這種精神植根於何處?錢先生早就說:「本來所謂『精神』,是看不見摸不到的。若要具體而確切地指說什麼是我們的所謂『新亞精神』,總不免反而要覺得不恰貼、不完備。所以,我們覺得像有這一番精神是對的,而我們苦於說不出這一番精神究竟是什麼,這也是對的。我們只能在我們內心,覺得有這麼一回事,便夠了。」這段話令我又再仔細思量。

錢先生在創校後,常常提及「艱難掙扎」、「艱苦奮鬥」,而面對時艱的壓力,希望有前途,就必須創造一個「心」。

無私之情最值得珍重

「只能在我們內心」,內心,有什麼?是「心之靈」,那是經得起困乏而不溺於私欲的能量,那就是無私之情,最值得珍重。故校歌中「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正是創校者念玆在玆,及對後來人諄諄教誨的靈藥。

別小看寥寥數語的一封信,情之厚重,盡在其中。無情者都能說漂亮大話,就偏偏寫不出幾句輕輕而情重的叮嚀。(本文原刊於《新亞生活》2020年6月,獲作者授權轉載。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原題為〈俯首甘為孺子牛—記與小思老師的一段接觸〉,節選並改編自《內在的自由──新亞校園生活今昔剪影》,原載於2011年9月4日《明報》「寫讀情緣」專欄。
俯首甘為孺子牛:記與小思老師的一段接觸
《內在的自由──新亞校園生活今昔剪影》
主編:譚偉平、張冠雄、蔡玄暉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0年2月












































《多情六十年--新亞書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余英時等多校友)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9,約301頁 

【新亞精神】、【新亞師長】、【新亞教與學】、【新亞校園】、【新亞生活】、【新亞校友】、【新亞與雅禮】

《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 


內容簡介

一九二○年代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歷時四年,曇花一現,但關於它的逸事佳話,卻讓讀書人久久回味、難以忘懷。「四大導師」早已是名滿天下;身后的院內學生,日后風流雲散,不只印證了先生們「桃李天下」,更是用實際的學問與人格,證明了同學們不辱師教。

《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就是將視野集中到學生一輩的身上,通過追憶文章與珍貴文獻,試圖將清華師生與國學研究院作為一個整體豐富呈現。

全書由「清華同學」領銜出場,「研究院」與「四大導師」坐鎮中央,《清華學校研究院同學錄》影印殿軍。

影印《同學錄》為館藏罕見,頗具史料價值;追憶部分多出自同學、師友、親屬、弟子之手,側重學術脈絡與成果的清理,兼及世相人情的體貼,甚至不乏知識分子在二十世紀中國的學術抉擇與心路歷程。從中可以使我們探得清華國學院的風采,體察其學術精神與傳統之薪火相傳。

目錄

緣起

輯一
記清華四同學
懷念劉盼遂先生
吳其昌教授事略
吳子馨教授傳
懷念英華早謝的吳其昌同學
沸血胸中自往來——追憶父親吳其昌教授
程憬及其中國神話研究
辛勤耕史苑樹蕙復滋蘭——回憶徐中舒師
楊鴻烈及其對法律思想史學科的貢獻
追悼王庸先生
劉紀澤傳略
自傳
方壯猷傳略
高亨自傳
高亨先生傳略
杜鋼百傳略
遲到的懷念
王嘯蘇傳略
一腔熱血勤珍寶灑去猶能化碧濤——《近代名人墨跡(馮永軒藏品)》卷首語
哀念姚名達教授
姚顯微烈士事略
愛國學者姚名達生平及其史學思想
黃淬伯傳略
自述
劉節先生生平及其治學述略
陸侃如傳略
陳守寔傳略
中國古文字學家朱芳圃
人生和學術
追悼考古學家吳禹銘先生
王力先生的學術道路
馮國瑞先生的生平簡介、學術成就及歷史貢獻
天水著名學者馮國瑞
我的「胡說
衛聚賢傳略
我的同學黃綬
自傳
羅根澤先生在學術領域中的多方開拓
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
不肯跟風的獨行者——記蔣天樞先生
儲皖峰教授傳略
紀念儲皖峰先生
悼儲君皖峰
悼藍孟博(文徵)先生
藍孟博先生碑文
裴學海傳略
念亡友裴占榮
王靜如教授小傳

輯二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
憶清華國學研究院
大師禮贊
回憶梁啟超先生
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
陳寅恪先生傳
懷念趙元任先生

輯三
清華學校研究院同學錄
清華同學錄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