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陳師道《後山先生文集》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1086-1094)初期,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等職。詩學杜甫,苦心錘煉,質樸蒼老,深受黃庭堅推重。為江西詩派代表性作家,常與蘇軾、黃庭堅等唱和。有《後山先生集》、《後山談叢》。 

 原文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書當快意讀易盡
客有可人期不來
 
作品譯文
   當喜歡一本書的時候,讀起來總是會感覺很快就讀完了。有期望見到的人卻總也等不來。這個世界上的事總是這樣事與願違,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償所願。





善本掌故:《後山先生文集》
文/張志清
    啟 功先生有一首絕句評價歷代詩風說:“唐以前詩次第長,三唐之詩脫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元明以下全憑倣。”其中“宋人句句出深思”,說江西詩派“無一字無 來歷”的風格特別恰當。北宋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是黃庭堅和陳師道。我們這裏就談談陳師道和他著作的兩部宋刻善本。

    後山居士陳師道 (公元1053-1102年)是位一生淡薄仕途,潛心創作的奇人。他16歲時跟隨曾鞏求學,後來見到黃庭堅的詩作愛不釋手,把自己過去的作品全部燒掉,專 學“山谷體”。不久,師道感覺黃庭堅的作品煉字用韻過于出奇,不如杜甫“遇物而奇”,言之有物,氣象雄沉,轉而向古人學習,取得了很大成就,連黃庭堅也讚 嘆“其作文深知古人之關鍵,其作詩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詩人不能當也”。師道寫詩,追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習慣,平時出行,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臥而 思之,呻吟如病者,人稱“閉門覓句陳無己”。宋人評價說:“秦少遊詩,如刻就楮葉;陳無己詩,如養成內丹。”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更推崇“黃(庭堅)、陳 (師道)詩為宋詩之冠”,尊師道為江西派的宗師。但明清人對他也多排詆,認為陳詩費解、生硬,蔑其為“鈍根”。

    師道一生貧寒,最後 凍餓而死,結局淒慘,但他作為詩人卻享有盛名。北、南宋之交,民間不斷有他的集子翻刻問世,但這些集子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原因是師道生前對自己的作品要 求很高,他吟詩至苦,詩作經常改動,一不如意就把詩稿丟掉,流傳到世上的詩很多可能是這些棄稿,不是師道自己屬意之作,所以宋人徐度在《卻掃篇》中說世上 流傳的本子“所傳多偽”,就不足為奇了。但徐度也說,陳師道傳世的集子“唯魏衍本為善”,這魏衍本指的就是目前收藏在國家圖書館的兩部刻于四川眉山的宋刻 本《後山先生文集》和《後山詩注》。

    魏衍是師道的同鄉和弟子,他在《後山陳先生集記》中說:“衍從先生學者七年,所得為多,今又受其所遺 甲、乙、丙稿,皆先生親筆。合而校之,得古律詩四百六十五篇,文一百四十篇。”魏衍得到師道平生詩文後,將詩作條編為6卷,把文按類分為14卷,合為20 卷目錄一卷,細細校過後,又親手抄錄了一遍,這樣魏衍編輯的《後山先生文集》就成為反映陳師道平生詩文的善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南 宋初年眉山刻本《後山先生文集》20卷就是在魏衍本基礎上增補而成的,詩文卷數與魏衍編次相同,但收錄詩660首,文168篇,較衍所編總數多出223 篇。這個本子是9行15字本,版心有眉州刻工刊字,字大如錢,氣息樸厚,與宋蜀刻大字本《蘇文忠集》、《蘇文定集》、《淮海居士集》版式相同,為合刻無 疑。四川眉山以刻唐人詩文集最為出名,刻印黃、陳集,說明蘇東坡家鄉對蘇門弟子的青睞。

    《後山先生文集》是目前傳世的陳集最早的刻 本,它雖在魏衍本基礎上增補而成,但畢竟不是魏衍本舊貌,讓人無法確切得知當時陳師道手訂文稿的情況。但當時眉山地區還刻印了一部《後山詩注》,是新津人 任淵編注的,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前本的遺憾。任淵生于北、南宋之間,是四川著名的文士,他熟諳元祐1086-94文壇往事、佚文遺跡,暇日注宋子京、黃庭堅、陳師 道三家詩,頗稱詳瞻,當時就有很大的名聲。任淵詩注的底本,來源于北宋政和年間魏衍親授王雲的後山文集本,任淵得到此本後,“今悉依據,略加緒正。詩止六 卷,益以注,卷各厘為上、下。”說明任淵完全依據魏衍原本進行緒正注釋,所以《後山詩注》較《後山居士文集》收詩少近三分之一,應當是魏衍原本的舊貌。喜 用奇字僻典的後山詩,在熟諳元祐文壇往事的任淵注釋下,其幽意也得以彰顯。任淵說:“讀後山詩,大似參曹洞禪,不犯正位,切忌死語。非冥搜旁引,莫窺其 用意深處。”其注細密處,能據書詳述典故,考前朝舊事,兼詮詩中俚語,用功尤深。所以後人說:“非淵一一詳其本事,有茫不知為偕語者。”





    這 兩部可貴的宋刻本反映了陳師道文集最初的流傳面貌,為歷代藏書家所珍視,《後山先生文集》是潘祖蔭傍喜齋的舊物,《後山詩注》也被袁寒雲、周叔弢|等遞 藏。宋刻本《後山詩注》在民國一面世,就引起極大震動,學者即奔走相告,爭睹為快。傅增湘《宋刊殘本後山詩注跋》說:“近日文德堂韓大頭在西小市收得《後 山詩注》七冊。……(徐)森玉、(趙)斐雲兩公皆走以相告,遂假之以歸,取覆聚珍本手自?藝?,凡四日而畢,改定凡一千一百三十有餘余字。”可見一部善本的 出現,將改正後世流傳的錯誤,為恢復作品原貌帶來很大的益處。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