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The Cornell Era, 1913-1914


因為研究胡適而下載其母校康乃爾大學的學生刊物The Cornell Era( 1913-1914年)
我們從刊物的眾多廣告和插畫/照片和文章 或多少可了解當時的美國社會的經濟和學生生活......
我曾要找臺灣大學1950年代初期的校刊 多不得其門而入 (校史館和圖書館的職員都搞不清楚......) 該校的一位校友說:"該校NTU還沒把自己當一流大學看待....."


 
胡適這一篇中國的婚制的演講,後來就以〈中國的婚制〉(Marriage Customs in China)為名發表在19146月出版的《康乃爾世紀》(The Cornell Era)*。這是康乃爾大學的學生文藝刊物。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他在日記裏所作的摘述。最有意味的是胡適的論述策略;他擺出的姿態是不辯護、不說教、純說 理。[3]他說:
不久前才在日本作交換教授的梅比(Hamilton Mabie)博士說過一句話。他說:有一句箴言,是所有想要詮釋外國人的想法或外國現狀的人都應該牢記在心的。那就是:不訕笑、不致哀、但求瞭解。一 個不瞭解外國習俗的人,連去作贊許的資格都沒有,更何況是去竊笑或訕笑它呢!我是奉這句箴言為圭臬,來討論中國的婚制的。我的目的在指出中國婚制的合理性 (rationality);不是要為它作辯護或找開脫,而是要讓讀者瞭解。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 ...


Cornell Era Volumes 1-56 (1868-1924) are avaialble as PDFs at http://ecommons.library.cornell.edu/handle/1813/22072.

 *  by Su Hu , '14 , pp.610-11, 624
That maxim is:" Neither to laugh, nor to cry, but to understand."

 HC的翻譯:
他說: 不久前才在日本作交換教授的梅比(Hamilton  W. Mabie)博士說過:有一句箴言,是所有想要詮釋外國人的想法或報導外國狀況的人都應該小心尊守的。那就是:不去嘲笑之、不去哀啼之、但求瞭解之。



(Hamilton Wright Mabie, A.M., L.H.D., LL.D. (1846–1916) was an American essayist, editor, critic, and lectur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milton_Wright_Mabie)


1959.11.30 晚上 在美國遠東文化會議餐會上以英文演講"文化交流的感想": (pp.3081-83)

......我對中美文化交流的感想有兩點 :

第一, 我在康乃爾大學讀一年級時,讀過名作家Mabie的名作的一句話" Neither to laugh, nor to cry, but to understand.".....(《新生報》的翻譯: "當你去外國學習文化時,切莫亂喊,亦勿嘲笑,唯應致力去瞭解。")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