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林克昌回憶錄

黃土地上的貝多芬──林克昌回憶錄


作者:林克昌/口述
楊忠衡、陳效真/合著
出版日期:2004年

1792 年,22 歲的貝多芬從波昂來到同樣說德文的維也納,從此,異鄉成了故鄉,也展開與命運、與人世無止息的對抗。1946年,18歲的林克昌,從印尼遠渡重洋,入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音樂院修習小提琴。再回首,故鄉卻永遠成了異鄉。

有時,音樂天分萌芽的那股力道,連巨石也要為之崩碎。寒微的出身、不入流的啟蒙老師、時勢的動盪,都擋不住林克昌從雅加達廣播樂團的後座一躍而為首席,又成為安奈斯可的入室弟子,大衛.歐伊斯特拉赫也要收他為徒。

對 於林克昌來說,音樂是一個福佑(blessing),讓他走上他不曾想像的境界;但是,音樂給他羽翼,卻沒有讓他擁有明辨人間的世故和手腕,因此也是詛咒 (curse),開啟了他一生的磨難。然而他相信,「受苦」是音樂家養成不可少的磨練;沒有受過苦,不可能真正理解貝多芬的音樂。

他 拒絕了歐伊斯特拉赫的邀請,回到排華浪潮方興未艾的印尼,又憤而投入中國的懷抱,也投入文革的風暴。逃離中國後,輾轉澳門、香港、澳洲、台灣之間。越是經 歷異鄉,林克昌對華人故鄉的眷戀也就越深濃;只是,對於這些故鄉人來說,他始終是異鄉人,更由於他的「百無遮攔」、「自掘墳墓」,漂泊成了林克昌的宿命。

作 者 簡 介

楊忠衡

曾任《音響論壇》、《愛樂人》雜誌副總編輯、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記 者、《音樂時代》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滾石「音樂時代唱片」音樂總監、《新朝藝術》副總編輯,現任《新原人》雜誌總編輯。專事樂評寫作與唱片製作,曾獲 1999年金曲獎最佳古典唱片製作人,2000年開始參與表演活動,擔任製作、音樂總監、作詞等工作,2003年任大風音樂劇場《梁祝》藝術總監暨編劇。

陳效真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現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寶麗金唱片(現環球音樂)古典部、《音樂時代》雜誌社執行編輯,現任普音文化《新原人》雜誌副主編,現為音樂文字工作者

目 錄

留住林克昌 文/林懷民

楔子

第一章 鱷魚和拉小提琴的小猴子

第二章 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

第三章 巴黎遇明師

第四章 重回雅加達

第五章 第一次接觸中國

第六章 抵達北京

第七章 革命的樂團

第八章 林氏四重奏

第九章 下鄉勞動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

第十一章 香港愛樂

第十二章 長征與梁祝

第十三章 間奏曲:可敬可親的費拉拉

第十四章 移民澳大利亞

第十五章 日本與上海

第十六章 初識台灣

第十七章 音樂時代

第十八章 刺激一九九九

第十九章 長榮交響

附錄一 林克昌在莫斯科 文/陳效真

附錄二 林克昌的音樂語錄

附錄三 石聖芳與芭蕾

林克昌錄音作品

林克昌年表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