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精) LIVE OF THE GREAT 20TH - CENTURY ARTISTS

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精)

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精) LIVE OF THE GREAT 20TH - CENTURY ARTISTS


  在我們當代,藝術家早已成了明星。創造性人格往往令人心醉,二十世紀的藝術家們總是迭有新意,無論是詭奇的或是素淨的、坦率的或是隱寂的,從不曾這般炫麗奪目。

  選錄於此的,是某些我們時代中最強烈、最悲愴、最光彩耀目、最奇魅的生命故事。以生動活潑的傳略展現出一百位形塑二十世紀視野的藝術家。以重要的作品、自畫像、照片以及層面豐富精到的導讀,引入每一座巍峨的殿堂。

  當代藝術的先驅們,從畢卡索與杜象到路易斯‧布爾喬亞及尚–米榭‧巴斯奇亞,清楚地根據風格與年代而歸類。愛德華‧路希–史密斯生動地喚起這些偉大人格的生命,權威而有氣韻地引導讀者穿梭在這座飽含不同風格與運動的迷宮。

  見聞廣博、輕鬆有趣且精彩動人地流洩著種種奇聞軼事以及衡平的歷史判斷,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二十世紀藝術及藝術家有興趣的人的精彩合集。

  全書共273幅圖例、101幀彩圖 。

詳細資料

  • 規格:精裝 / 351頁 / 16K / 普級 / 部分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文1

第一章 走向現代(Towards the Modern)

這一章由兩位非常不同的畫家作為此後一系列生平故事的序幕。 他們的作品都包含現代的成分,但兩人似乎又並不完全現代。孟克(Edvard Munch)是一個懺悔型的畫家,作品幾乎全是自傳式的。在他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除了梵谷(Vincent van Gogh)以外,在其同輩或前輩中找不到的坦率真誠。事實上,孟克可以說是歐洲象徵主義與德國表現主義間的一個橋樑。這也就是說,他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 紀初的創作環境間形成一個橋樑。
寇維茲(Kathe Kollwitz)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兩、三個女性畫家之一。她的創作最接近現在對「女權主義」此術語的真正詮釋。然而她用的仍是扎根於十九世紀的形式。要 將她跟其他畫家做一比較時,最易讓人聯想到的,並非同時期的德國畫家格羅斯(George Grosz)或迪克斯(Dix),而是杜米埃(Honor?Daumier) 及米勒(J.F.Millet)。

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孟 克對現代運動的影響是最特別的,因為他所來自的環境如此偏遠又地方性。他1863年12月生於挪威海德馬克(Hedmark)的洛頓(L黂en)鎮,是五 個孩子裡的老二。父親是軍醫,後來做到首都克里斯丁亞那(Christiania 1924年改名為奧斯陸Oslo)的管區醫生。孟克的母親在他五歲時死於肺病。這對父親造成頗大的打擊,開始退隱。宗教焦慮一次次的發作,瀕臨精神錯亂。 孟克很久以後還記得父親那種突發的暴力行為。到了孟克的姊姊在1877年去世時,父親的情況更為嚴重。那在孟克的想像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疾病、精神錯亂、死亡是環繞我搖籃的天使,以後更一生跟隨著我……小時候我總覺得很不公平,既沒母親又常生病,還老是擔心會被懲罰下地獄。

不過幸好還有一點補償。孟克的母親去世後,他家由一個很慈愛的阿姨來照顧。她本身是一個畫家,也就是她發掘孟克的藝術天分而鼓勵他做個畫家的。

1879 年時家裡把孟克送到一個技術學院去學工程,但因身體很差,使他無法正規地上課。1880年11月時,他父親在道德與實際兩種理由的衡量下,幾經遲疑,終於 答應讓他學藝術。他在1881年進了克里斯丁亞那的皇家設計學院。他們很快地認出他的天分,而讓他跳過所有初級的課程。1882年他跟其他六個年輕的畫家 一起租了一間畫室。第二年他第一次在一個群展中展出其作品。

對孟克來說1885年左右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發生。1885年是他第一次去巴 黎,在那裡研習羅浮宮及一些官方沙龍的畫。看到馬內(丼ouard Manet)的作品,讓他印象非常深刻。他畫了「生病的女孩」,是他第一個重要作品。挪威當時的主要畫家克羅格(Christian Krohg)看到此畫相當讚賞。克羅格曾在1882年時教過孟克。孟克這時跟一個由作家耶格爾(Hans Jaeger)領導,叫做「克里斯丁亞那波西米亞人」(the Christiania Bohemians)的一夥人聚在一起。他們的狂野方式及為自由愛戀辯護等行為,嚇壞了小鎮穩重的居民。孟克就是在此圈子第一次跟他朋友的妻子米麗 (Milly Thaulow)戀愛:

那讓我感受到愛情所有的不快樂……有好幾年我似乎快瘋了。精神病的恐怖臉孔那時抬起扭曲的頭來……自此以後我放棄了能夠去愛的希望。

孟 克在1889年舉辦了他第一次的個展。那也是挪威第一次舉行個人畫展。隨後他拿到一筆國家補助讓他出國學習。10月時他再次回到巴黎去,在學院畫家波納特 (Leon Bonnat)的門下學習。就在他離家的這段時間,他的父親去世了。1890年5月返家後他再次申請到補助,那年冬天又出國學習。孟克的第二次之行並不太 順利。他感染了風濕熱,在勒阿弗爾市(Le Havre)的醫院待了兩個月。

1891年5月他再次回到克里斯丁亞那,又第三次延長補助而 引起了一些爭議。1892年他在克里斯丁亞那舉辦第二次個展時爭議再起,在當地評論家之間造成喧嘩。不過此畫展仍引起一挪威人士諾門(Adelsten Normann)的注意。此人是柏林藝術家工會(Berliner K榀stlervereinigung)會長。諾門用自己的職權邀請孟克到柏林展出,結果引起反感。因為作品對此工會的成員來說太激進了,在柏林藝術家工 會引起熱烈的辯論,投票結果不利於孟克,所以畫展一星期後就結束了。此事件的最後結果是,失敗的一方脫離此組織而在利伯曼(Max Liebermann)帶領下建立了柏林分離畫派(Berlin Sezession)。



孟克很會利用他的名氣。此時在伏烈特街(Friedrichstrasse)租了一個畫廊,進門處掛了一面很大的挪威國旗,在那兒獨立展出其畫 作。他雖然經常來往於德國和斯堪地那維亞之間,現在決定以柏林為據地。這段時間裡他常常很貧困。1894年11月時有人看到他在柏林街上閒蕩,因未付房租 被趕出門,已有三天沒吃飯了。不過他開始找到贊助人,其中最主要的是大企業家拉特瑙(Walter Rathenau),通用電子器材公司AEG(Allgemeine-Elektrizit酹s-Gesellschaft)的主管,後來成為威瑪 (Weimar)共和國的外交部長。

他也找到比克里斯丁亞那時更狂野的一群波西米亞朋友。此柏林圈子以波蘭作家普里比茲維斯基 (Stanislas Przybyszweski)與其妻子德尼.裘艾(Dagny Juell)為首。普里比茲維斯基患有幻覺症,常會呈現令人不安的預言色彩;德尼是個年輕的學音樂的學生,是孟克自己介紹進這圈子的。她可說是個蕩婦,後 來死於非命:1901年時在第弗利斯(Tiflis)被一個受她激怒的瘋狂波蘭學生射殺死亡。劇作家斯特林堡(Strindberg)、美術評論家和美術 史學家米埃葛拉夫(Julius Meier-Graefe)及孟克本人都曾在某個時期內同時愛上她。

這並非孟克在這段時間的唯一愛情糾 紛。在1893年或更早時,他剛結束跟克里斯丁亞那一富有、美麗酒商女兒的一段情,住在克里斯丁亞那外郊的阿斯卡濱(彎g緳dstrand)。一個風雨交 加的傍晚整船的朋友來告訴他那女孩快要死了,希望能見他最後一面。孟克答應了。他到達時看到女孩躺在床上,兩旁點著蠟燭。女孩一見到他就躍起身來,告訴他 整件事其實只是一個騙局。然後她拿出槍來威脅孟克,說他若不回到她身邊就要自殺。孟克試圖把槍搶過來(以為槍絕對沒有上膛)。結果走火,把左手中指的上半 節打掉了。

1895年孟克兩度去巴黎。那年的12月《空白評論》以石版畫的形式刊登了他那幅有名的作品「吶喊」。1896-97年回到巴 黎時,他在那裡做了較長的停留。以詩人馬拉梅(St廧hane Mallarm?為中心,組成部份的象徵派圈子。他替馬拉梅做了兩幅版畫畫像。1897年時,一系列他自1889年以來一直繼續發展的作品「生命之帶」得 到獨立沙龍(Salon d廥 Ind廧endants)主廳的榮譽獎。但他在巴黎剛建立起有用的立足地之後,卻又及時放棄了。大半時間再度都留在德國,暑假則在阿斯卡濱他買的一個小屋 裡度過。他的成品與推銷自己的精力實在驚人。從1892-1909年之間,他在斯堪地那維亞、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國、義大利、俄國、捷克、及美國(一 次在芝加哥,一次在紐約)等地的展出不下一○六次之多。使他聲名大增的幾個重要階段是:1899年克里斯丁亞那的國家美術館購買了他的兩幅畫,這顯示他已 受到自己國人的肯定;1902年柏林分離畫派展出「生命之帶」的一系列畫作;以及1905年在布拉格舉辦的他第一次真正的回顧展。1908年他受到挪威皇 室封爵。

到此時孟克因受到酒精與工作過度的影響,健康越來越差。1908年他在哥本哈根精神失常,一陣失控的暴飲後,自己決定進精神病院去。經過八個月的治療,接受了按摩、電擊後,他變成一個滴酒不沾的人。1909年5月他出院後,決定在挪威定居。

他 回國後的頭幾年一直受到克里斯丁亞那大學新教學大樓的壁畫爭議所困擾。孟克是當然的人選,但大學理事會的建築委員會,即使在競爭評委也支持孟克之後,還是 很不情願把這個工作交給他。一個對抗的委員會於是成立,為孟克展開激烈的爭論,到了1914年大學理事會終於同意接受孟克的畫為其私人送的禮物。孟克則不 管決定的結果為何,早已開始創作。1916年9月那些畫終於裝置上去。



孟克經過數次地址更改後,1916年在克里斯丁亞那外郊的斯特揚(Sk鼜en)鎮買下了艾克里(Ekely)的房子和地產。孟克此後作品仍然相當 豐富,常在已有的主題上加以改變,但也嘗試創新。這些新的畫不都像以前的那麼強烈,不過他最好的作品中的一部份,就是在他生命終期畫的一些陰鬱的自畫像。

因 納粹宣傳反對「墮落的藝術」(Degenerate Art),孟克好幾幅畫被德國美術館移走。在戰時,德國佔領挪威時,他拒絕跟德國人本身或其挪威的勾結者有任何來往。1943年12月奧斯陸市菲利浦 (Filipstad)碼頭的一個德國彈藥臨時堆集處遭破壞時,他那在艾克里房子的窗戶被炸毀。孟克在冰冷的天氣裡,在院子裡不停地走上走下,結果受了 涼,一直好不了。他在1944年1月23日死於氣管炎。
凱斯.寇維茲(Kathe Kollwitz)

寇維茲的作品預示了魏瑪共 和國新物主義(Neue Sachichkeit)藝術家的產生。雖然她實際上比格羅斯和迪克斯年長很多,卻被視為他們的同輩。寇維茲在1867年7月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 在一宗教氣氛非常強烈的環境裡長大。即使在她拋棄正規的宗教信仰後,其作品仍流露出宗教的痕跡。外公魯普(Julius Rupp)是路德教的委任牧師,因對亞大納西信經(Athanasian Creed基督教三大信經之一)有所質疑而被驅出教會。其後他成立了德國的第一個自由宗教教會。寇維茲後來曾說:「我們從未感受到一個慈愛的神。」

她的父親施密特(Karl Schmidt),也是同樣的不凡。原先是學法律的,卻在快成為合格的執業律師時放棄了,因為覺得他的激進想法會有礙自己在法律事業上的前途。他後來學做石匠,一切得從頭學起。1884年他岳父去世時,施密特繼承岳父做了自由宗教教會的主持人。

寇 維茲十三歲時第一次跟諾約克(G. Naujok)老師及雕刻家莫埃(Rudolf Mauer)學藝術。莫埃教她蝕刻法和凹版版,這使她一開始就傾向刻印藝術,而非繪畫。1885年她跟正在念大學的哥哥到柏林去,在藝術學校試讀一年。其 後回家待了兩年,然後就去慕尼黑。那兒的藝術氣氛比柏林更濃厚、更有活力。她繼續學習藝術,又開始對當代文學有興趣,尤其是左拉(卌ile Zola)、易卜生(Henrik Ibsen)、比昂松(B.Bj顤nson)等人的作品。倍倍爾(August Bebel)的演講,引起她對社會民主及與其相關的婦女運動也產生興趣。

1891年她跟卡爾寇維茲(Karl Kollwitz)結婚。他是一個人壽保險醫生,辦了一種診療所,開放給訂戶,每星期只須付少許費用。這類的診療所是走向社會主義化醫療的第一步。他們在 1893和1896年生了兩個兒子。1893年寇維茲第一次展示她的作品。這時她偶然接觸到霍特曼(Gerhart Hauptmann)的一齣叫「紡織工」的戲,那是根據1840年西里西亞(Silesian)紡織工人的反抗所編的。他們那時生計受到機械化的威脅。那 齣戲促使她創作了一系列六個相當戲劇性的版畫,從1894到1898年都在為此忙碌。這些版畫在1898年展出,結果因其主題的政治激進本質而引起轟動, 也遭到不滿。評委會想要給她金牌獎,可是皇帝親自否決了。那一系列的版畫隨後在德累斯頓(Dresden 1899)和倫敦(1900)都得過獎。



1902年寇維茲以十六世紀德國的農民戰爭為主題,開始進行另一個主要版畫系列。1908年贏得羅馬之家獎(Villa Romana Prize),她於是在義大利停留了一年。不過此行對她的畫沒並有很大的改變,反而可能遏止其發展,因她本質上一直都是一個北部的畫家,深深扎根在日耳曼 哥德風格裡。在這一點上她跟巴拉赫(Ernst Barlarch)是很相似的。

1910-19年間寇維茲遭受個人悲劇,比較沒有什麼作 品。小兒子在1914年宣戰後自願入伍,而第二年的十月在法蘭德斯(Flanders)的狄克斯暮(Diksmuide)戰死。不過這段時間裡她的聲譽仍 繼續增長。1917年她五十歲生日時柏林的卡西赫(Paul Cassirer)畫廊展覽其畫作為慶祝。1919年她被選入柏林藝術學院,並得到榮譽教授的頭銜。她是第一個被選入該學院的女性。

寇維茲後來脫離蝕刻畫,開始嘗試木刻與石版畫,那成為她晚年較喜歡的方法。她也開始試做雕塑,做一個紀念戰死的志願兵及其兒子的塑像。最初她太哀傷,無法去完成。直到她1924年她改用一個新的型式時,才終於達到她想要的。那個塑像終於在1932年完成,樹立在狄克斯暮。

戰 爭結束時寇維茲重燃創造的欲望。她的作品變得比較抽象也比較普遍化,同時正確地反映出後來致使魏瑪共和國分裂的社會壓力。她開始認同左派和平主義──創作 了一張海報版畫來紀念被殺害的德國共產黨共同創立者利布奈(Karl Liebknecht)。後來又去了俄國一趟。然而在1923年出版,簡潔地命名為「戰爭」的另一系列深深動人的圖像,才真能表現她最深刻的感情。

寇 維茲的作品對納粹來說,無論在內容上或在風格上,都相當的冒犯。她在1933年被驅出柏林藝術學院。作品的展出與出版上也必須面對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即使 如此,她仍能繼續創作。1934-35年她做了最後一系列以死亡主題的偉大版畫,由八大幅石版畫組成。1935年後她只再創作了四幅版畫,而轉去做小型的 雕塑。

寇維茲的先生在1941年去世。她的畫室在戰時被炸毀,裡頭有許多獨特的初印稿跟很多其他的物件。1944-45年是她生命中最後 的一年。這一年她應薩克森(Saxony)王子恩斯特-海林許(Ernst-Heinnrich)的邀請,在德累斯頓附近其先人的墨利斯堡作客。寇維茲在 1945年4月去世。老年時她是個很安詳而有尊嚴的人物。格羅斯在她聲譽最高時曾見過她一次。對寇維茲的印象有很生動,像快照似的描繪。他還記得「她整個 人有某種憂鬱的氣氛籠罩著,話很少,有點鬱鬱寡歡的樣子。」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