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

《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
作者 姜伯勤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唐人俗舞謂之打令
舞時皆裹幞頭
列坐飲酒 少刻起舞"

---《朱子語類》卷 九十二
轉引 姜伯勤 《唐令舞考》收入 《敦煌藝術宗教與禮儀文明》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頁550-70

不要看《朱子語類輯略》要看《朱子語類》全文/索麵




引論:敦煌心史序說

敦煌,是連接中亞的一抹綠洲。中亞,那裏是中國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的十字路。

敦煌不是文明的斷裂帶。

敦煌不是關於文明衝突的現代神話的古老注腳。

與那種現代神話恰恰相反,敦煌給人類文明史提供了一種

敦煌是連接中國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的十字路。莫高窟石室寶藏的世紀性發現,使世人驚見敦煌的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有如記錄民族心智 歷史的三座碑廊。本書在繼承傳統人文科學方法進行專題研究的同時,竭力關注當代學術界所思考的問題:從心史方法到圖像學方法,從“文本”的解讀到“意義” 的解釋;從道釋相激中,探討中國超載智慧的追尋;從“變文”“令舞”“儺禮”的新解中,探討雅俗文化的互動。正是通過敦煌這個人類歷史中少見的沒有中斷的 文明的窗口,揭示盛唐前後中國民族在一個強盛時期的博大情懷、青春心態和超載智慧。


引論:敦煌心史序說
一  心史說
二  唐學與莊學
三  禮樂文明論
四  研究的軌轍

藝術篇
上編 圖像與解釋
敦煌的“畫行”與“畫院”
一  沙州“畫行”與“知畫行都料”
二  沙州“畫院使”與“院生”
三  “都畫匠行”與官府作坊中的畫匠
四  後論

論敦煌的“畫師”、“繪畫手”與“丹青上士”
──敦煌的畫家作品與六朝隋唐的“畫體”及“畫樣”的比較研究
一  “畫師”、“繪畫手”與“丹青上士”
二  說“畫體”與“畫樣”
三  與張家樣之疏體的比較(附論閻立本的影響)
四  與曹家樣稠疊體的比較
五  與吳家樣畫體的比較
六  敦煌畫與“妙創水月之體”的周家樣
七  晚唐敦煌畫家筆墨奇葩──宋代文人畫馬和之的前驅

“天”的圖像與解釋
──以敦煌莫高窟285窟窟頂圖像為中心
一 敦煌西魏間中國傳統禮祭天神圖像出現的背景
二 禮祀中的天神圖像:日、月、天皇大帝、天一、太一
三 有翼天神圖像與北朝畏獸天神圖像的比較
四 285窟天龍圖像的佛學解釋
五 後論

敦煌的寫真邈真與肖像藝術
一  寫真與生前寫真
二  邈真與真堂
三  論“邈影如生”

下編 藝術史與交流
論呾密石窟與西域佛教美術中的烏滸河流派
──兼論敦煌藝術與貴霜大夏及小貴霜時代藝術的關連
一  導言:呾密古城發掘與鳥滸河派美術的倡說
二  貴霜大夏的呾密石窟寺
三  呾密石窟寺壁畫及其“圖像學類型”
四  呾密石雕中佛傳圖像及烏滸河美術中的泥塑
五  後論:與敦煌的比較

莫高窟隋說法圖中龍王與象王的圖像學研究
──兼論有聯珠紋邊飾的一組說法圖中晚期犍陀羅派及粟特畫派的影響
一  引言
二  敦煌隋壁畫中的龍王圖像
三  敦煌壁畫中的象王與涐尼沙毗那夜迦天圖像
四  後論:畫派與圖像及裝飾紋樣

敦煌壁畫與粟特壁畫的比較研究
一  阿弗拉西阿勃康國宮廷壁畫與敦煌壁畫的比較
二  品治肯特壁畫與敦煌壁畫中伎樂圖的比較
三  貴霜藝術、粟特藝術與敦煌藝術的歷史聯係
四  阿弗拉西阿勃壁畫的希臘──中國風與敦煌式中國畫樣對粟對粟特的輸出

敦煌白畫中的粟特神祇
一  敦煌白畫中持犬女神與粟特神
二  敦煌白畫中持日月蛇蝎女神與粟特神
三  “摩醯首羅”式樣祅神與粟特維施帕卡(Veshparkar)神
四  後論

宗教篇

上編 敦煌的中國道教精神
論敦煌本《本際經》的道性論
一  《本際經》以前的道性論
二  道性與中道:自然──真空論
三  道性與道本
四  道性與道慧
五  《本際經》對唐代道教道性論及佛教禪宗的影響

《本際經》與敦煌道教
一  敦煌道教與長安道教;“入京寫一切經”與《本際經》的傳入
二  釋“真一本際”
三  《本際經》的道性論
四  兼忘重玄之道
五  徐來勒、張道陵、竇子明與上相青童君:《本際經》所見南北道教的交融
六 後論

沙洲道門親表部落釋証證
一  釋“道門”
二  沙洲道門源流與道眾人口考索
三  “親表”與“道門親表”
四  沙洲道門親表部落的成立

道釋相激:道教在敦煌
一  黃老道、方仙道與天師道在敦煌與佛教相遇
二  敦煌早期佛教對道教的借鑒與格義時代的道釋
三  敦煌所見靈寶經的推行與重玄學說的弘揚
四  歸義軍時期的敦煌道教:民間信仰與官式禮祭
五  後論

下編 敦煌的中國大乘佛教

敦煌毗尼藏主考
一  文書和壁畫題記中所見的毗尼藏主
二  敦煌文書和壁畫題記所記的毗尼藏
三  毗尼藏主與律宗在敦煌的傳承

敦煌戒壇與大乘佛教
一  沙州戒壇與臨壇大德
二  大乘菩薩戒與布薩文
三  大乘方等道場

論禪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傳
一  頓悟大乘賢者與頓悟大乘優婆夷
二  敦煌高僧與襌宗南北宗
三  後論

敦煌本乘恩帖考証證
一  乘恩帖文及其年代
二  唯識學者都教授乘恩
三  《乘恩帖》所見教授制度

變文的南方源頭與敦煌的唱導法匠
一  引言
二  變文釋義:“變文易體”與“變態”“宣唱”
三  廬山慧遠對唱導的革新與變文在南朝的生成
四  敦煌的唱導法匠與俗講
五  “表白法師”與“宣白法師”
六  敦煌的講暢布施與誦戒唱道

禮樂篇

上編 敦煌禮論

唐禮與敦煌發現的書儀
──《大唐開元禮》與開元時期的書儀
一  “儀注”在禮學中的意義
二  開元間書儀對舊儀的革新
三  禮與令
四  《開元禮》吉禮與開元前後書儀所見婚儀的關係
五  後論

唐貞元、元和間禮的變遷
──兼論唐禮的變遷與敦煌元和書儀文書
一  貞元、元和間“變禮”的時代背景
二  貞元年間《大唐郊祀錄》出現的意義
三  元和“變禮”與《禮閣新儀》
四  禮的儀注化:《曲台新禮》與《續曲台禮》
五  朝廷遵行的《元和新定書儀》與禮儀日用化
六  後論

沙洲儺禮考
一  《大唐開元禮》與沙洲儺禮
二  從《兒郎偉》看沙州儺禮中的“音聲”
三  大儺禮中的“儺詞”與沙洲《兒郎偉》中的“學童咒愿”
四  沙洲大儺禮中所見的諸神譜與群鬼譜的變遷
五  後論:儺禮與儺戲的分野──論大儺軍禮的蛻變

高昌胡天祭祀與敦煌祅祀
──兼論其與王朝祭禮的關係
一  高昌文書所見“薩薄”及其對麴氏地方政權祭禮的參與
二  高昌“大塢阿摩”試釋
三  論敦煌祅寺與神主系列
四  沙州祅祠與雩祭之禮
五  敦煌大儺禮及賽祅中的“安城大祅”
六  後論

下篇 敦煌樂論

敦煌音聲人略論
一  寺院設樂與寺屬音聲人
二  寺屬音聲人的身份
三  敦煌樂營、樂營使、樂行與官府音聲人
四  官府音聲人的地位
五  後論

敦煌悉磨遮為蘇摩遮樂舞考
一  引言
二  踏悉磨遮即蘇摩遮樂舞
三  二月八日踏悉磨遮:與焉耆二月八日娑摩遮同俗
四  敦煌本蘇幕遮曲子與胡曲
五  後論:敦煌所見的河西“胡音聲”、“法曲”、與“花間燕樂”

唐令舞考
──兼論陳寅恪先生《元白詩證史》的文化闡釋
一  敦煌文書中所見之“令舞”
二  “上酒曲子”與“曲拍”
三  “交舞”與“打令”
四  後論

敦煌“令舞”曲譜的再發現
──兼論王朝“法度禮樂”與歌酒“樂章舞曲”的消長
一  問題的提出:敦煌上酒曲子字譜的性質
二  論“拍板譜”與“曲拍”譜字
三  令舞為“交舞”說新證
四  後論:王朝“法度禮樂”與歌酒“樂章舞曲”的消長

後論:鳴沙餘韻與中國情懷
一  一個民族處於青春期的心態
二  中國的脊樑與西部開拓精神
三  對相鄰文明的恢弘氣度
四  中國情懷:敦煌的遺產在我們心中的啟示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